2009年9月19日 星期六

愛與捨

(惠州西湖蘇東坡雕像, 圖片來源)



一切法以愛故壞,以捨故常在。

(蘇軾 語錄)

上面這段話的原文出自蘇軾寫的《東坡志林》。裡頭有一篇文章《故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》記述他在宋哲宗元符三年(1100年)十二月,遇赦北歸,自謫放地惠州出發,途經曲江,再度游南華寺的事蹟。


當他抵達時,從廟裡的和尚口中得知:他的方外好友,前任南華寺住持 - 重辯長老業已過世,但卻在下葬後七百餘日遷葬時,棺木一打開,居然發現躺在墳墓的老和尚「舉體如生,衣皆鮮芳」,讓全寺的僧人嘖嘖稱奇。蘇東坡聽到了寺裡的僧人跟他講了這件奇蹟後,很感慨地說道:「世人視身如金玉,不旋踵而糞土;至人反是。余以是知一切法,以愛故壞,以捨故常在。」

歷史上很多帝王想盡辦法,希望死後肉身不壞,可是用盡各種心機,建造豪華堅固的陵墓,也很難保住肉身。反而許多佛門修行人,不求而得,成就了肉身不壞的金剛身。

這句話也讓我聯想起:世間很多美好的人事物,總會讓我們興起了佔為己有的欲念。雖說這是人之常情,凡人總是避免不了因執著所愛而產生強烈的貪念;然而,「愛取有,貪瞋會」,過度的愛執,往往與自己的願望相背離,反讓一切美好付之一炬,化為煙燼。其實,一切法皆是因緣法—緣聚則存,緣盡則散。「無常」乃是宇宙不變的真理,很多因緣畢竟無法強求。這時若能將貪欲放下,捨棄愛執的念頭,讓心胸海闊天空,也許會讓一切緊張的態勢有了轉機,因而保全了美好的願景。捨得反能獲得,是吧!

附上蘇軾這篇文情並茂的文章和大家共享:

故南華長老重辨師逸事

契嵩禪師常瞋,人未嘗見其笑;海月慧辨師常喜,人未嘗見其怒。余在錢塘,親見二人皆趺坐而化。嵩既茶毗,火不能壞,益薪熾火,有終不壞者五。海月比葬,面如生,且微笑。乃知二人以瞋喜作佛事也。世人視身如金玉,不旋踵為糞土,至人反是。余以是知一切法以愛故壞,以捨故常在,豈不然哉!余遷嶺南,始識南華重辨長老,語終日,知其有道也。余自嶺南還,則辨已寂久矣。過南華弔其眾,問塔墓所在,曰:“我師昔有壽塔南華之東數里,有不悅師者葬之別墓,既七百餘日矣,今長老明公獨奮不顧,發而歸之壽塔。改棺易衣,舉體如生,衣皆鮮芳,眾乃大服。” 東坡居士曰:辨視身為何物,棄之屍阤林,以飼烏鳶何有,安以壽塔為?明公知辨者,特欲以化服同異而已。乃以茗果奠其塔而書其事,以遺其上足南華塔主可興師,時元符三年十一月十九日。



(天下寶林 - 南華寺,圖片來源)



(六祖慧能大師的金剛不壞身, 圖片來源)


參考資料:

禪園鐘聲-南華寺

蘇東坡與南華寺